top of page

 

“仔细研究林延的创作之后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与她一样知识广博。我这样说的意思是,认知并不是一个信息从一点传向另一点的过程---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林延的作品所关注的正是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称的"知识的化身"。取得知识,需要一种超越日常信息限制的勤奋、专注和集中。当信息经过人类的大脑时,会留下琐碎的数据,幼稚的废话,重复的口号和经过策划的诱人广告,而知识层次则要更加深刻。

 

得到知识是一个接受高层次感官认知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个将身体和思想分开的过程,而要通过身心合一的整体结构才能完成。这种知觉的唤醒在艺术的过程中得以准确的体现----既有物理上的创作,也有美学上的传递与接收。”这个特质使林延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新的艺术语言、新的审美可能性。”

 

---- 摘自“映像:中国艺术现状”书中“通往未来之门”的篇章。纽约艺评家罗伯特 C 摩根2008年著。2012中文书出版

 

“林延的艺术出自"极少主义"这种观念艺术传统, 但她通过对(宣)纸及和墨这种东方媒材的智性使用极大丰富了"极少主义"的文化维度。"

 

---- 黄专:艺术批评家, 策展人。“抽象是一种关于自由的表达”, 2007

 

 

“这些作品虽然在技术上看似与水墨画无关,但在观念上恰恰是延续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但林延似乎在为我们提供探讨这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墨与纸之间的关系。她同时也在为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取益于中国绘画传统的方式是否可以脱离笔墨的关系?对传统的承续是否可以纯化为对某些元素的视觉记忆?

……

林延的艺术追求,多少折射出了其家族先辈们的影响。她母亲庞涛偏向现代主义的态度,无疑直接为她打开了通向现代主义艺术的大门。而她从祖父庞薰琴的艺术中所受到的裨益也是极其重要的。庞薰琴是在中国最早倡导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在上世纪30年代和决澜社成员的活动,以及40年代致力于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调整现代主义艺术追求所获得的成就,为现代主义艺术在80年代重新被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庞薰琴一样,林延在经历了追求

对西方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开始重新体味自身文化传统中的宝贵根源。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被称为中国艺术还是西洋艺术。因为重要的是,他们做作艺术家所喜欢做的事情。”

 

----钱志坚:艺术史家,批评家。“作为视觉记忆的传统:林延的近作”2006

 

 

 

“林延有时很理性,理性也是西方比较强调的,林延有时也很随意。随意性在中国是比较有传统的。在林延的作品里不是很激烈的表现一种感情,而是一种比较潇洒的表现艺术形式,这跟理性达到一种平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将黑纸,铅笔和炭笔这几样材料用于一个作品中,铅笔本来是黑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它变了,变成一种荧光, 形成一种空间, 我觉得这个很有特点,这就有表现的可能,而且她处理得很智慧,在空间的理解上,中国有很独特的理解, 就是中国对意境的理解…. 林延对材料本身,她表达心理的这种能力给我印象深刻。”

 

----- 刘晓纯: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上海双年展外围展座谈。2000

 

 

评论摘选:

“林延的艺术出自"极少主义"这种观念艺术传统, 但她通过对(宣)纸及和墨这种东方媒材的智性使用极大丰富了"极少主义"的文化维度。"

---- 黄专:艺术批评家, 策展人。“抽象是一种关于自由的表达”, 2007




“这些作品虽然在技术上看似与水墨画无关,但在观念上恰恰是延续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但林延似乎在为我们提供探讨这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墨与纸之间的关系。她同时也在为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取益于中国绘画传统的方式是否可以脱离笔墨的关系?对传统的承续是否可以纯化为对某些元素的视觉记忆?
……
林延的艺术追求,多少折射出了其家族先辈们的影响。她母亲庞涛偏向现代主义的态度,无疑直接为她打开了通向现代主义艺术的大门。而她从祖父庞薰琴的艺术中所受到的裨益也是极其重要的。庞薰琴是在中国最早倡导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在上世纪30年代和决澜社成员的活动,以及40年代致力于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调整现代主义艺术追求所获得的成就,为现代主义艺术在80年代重新被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庞薰琴一样,林延在经历了追求
对西方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开始重新体味自身文化传统中的宝贵根源。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被称为中国艺术还是西洋艺术。因为重要的是,他们做作艺术家所喜欢做的事情。”

----钱志坚:纽约New School艺术史教授,策展人。“作为视觉记忆的传统:林延的近作”2006



“林延有时很理性,理性也是西方比较强调的,林延有时也很随意。随意性在中国是比较有传统的。在林延的作品里不是很激烈的表现一种感情,而是一种比较潇洒的表现艺术形式,这跟理性达到一种平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将黑纸,铅笔和炭笔这几样材料用于一个作品中,铅笔本来是黑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它变了,变成一种荧光, 形成一种空间, 我觉得这个很有特点,这就有表现的可能,而且她处理得很智慧,在空间的理解上,中国有很独特的理解, 就是中国对意境的理解…. 林延对材料本身,她表达心理的这种能力给我印象深刻。”

----- 刘晓纯:艺术批评家, 策展人。上海双年展外围展座谈。2000

bottom of page